【蘋樂生活百科】年關將至,又是一年臘八節,你們是否知道它的起源呢?


臘八節是我們傳統的節日,只是并沒有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而已,從上古時期,就有了臘八節的雛形,之所以這么早就有臘八節,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臘月的特殊性,臘月也就是農歷的十二月,是歲末之交,這才顯得跟其他月份不一樣,臘月的臘有三層意思,一層意思就是有新舊交替的意思,二層意思,臘在古代從獵,因此需要將打獵來的野獸進行祭祀,三層意思是祛除疫病,迎接新春的到來,因此臘月在上古時代就得到了如此的重視。
夏代稱臘日為“嘉平”,商代為“清祀”,周代為“大蠟”;因在十二月舉行,故稱該月為臘月,稱臘祭這一天為臘日。臘祭這一天是在冬至后的三個戌日,直到南北朝時期才定為臘月初八,這一切還是佛教的功勞。
佛教的“法寶節”

而供養佛主的乳糜也就是臘八粥,實際上臘八粥是中國先有的,佛教附會才有了乳糜。不管怎么說,派送臘八粥,百姓和臘八粥成為了一個傳統。史書中也多有記載,宋人孟元老在《東京夢華錄》中記載:“是日諸大寺作浴佛會,并送七寶五味粥與門徒,謂之臘八粥。”而宋人吳自牧的《夢粱錄》也說:“此月八日,寺院謂之臘八。大剎等寺俱設五味粥,名曰臘八粥。”
節日飲食
臘八粥
臘八粥,又稱“七寶五味粥”、“佛粥”、“大家飯”等,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制而成的粥。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這一習俗的來歷,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關的。因此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云:“臘月八日粥,傳自梵王國,七寶美調和,五味香糝入。”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來源于佛教。十二月初八這天是佛主釋迦牟尼成道之日,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主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難,也為了紀念佛主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,便在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。自從佛教從古印度傳入中國,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。這天,各寺院舉行法會,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,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,名為臘八粥。也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缽,沿街化緣,將收集的米、栗、棗、果仁等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。大家認為吃了可以得佛陀庇護, 所以貧窮人家稱它“佛粥”。一般,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,以滿足來寺院參加紀念法會的善男信女需要。有些信眾專門奔“粥”而來,認為臘八供養佛陀的粥吉祥,不僅自己食用,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。年復一年,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便廣泛傳播到民間,由此在我國北方地區逐漸形成了過“臘八節”喝臘八粥的風俗。
宋朝吳自牧撰《夢粱錄》卷六載:“八日,寺院謂之‘臘八’。大剎寺等俱設五味粥,名曰‘臘八粥’。”此時,臘八煮粥已成民間食俗,不過,當時帝王還以此來籠絡眾臣。元人孫國敕作《燕都游覽志》云:“十二月八日,賜百官粥,以米果雜成之。品多者為勝,此蓋循宋時故事。”明《永樂大典》記述“是月八日,禪家謂之臘八日,煮經糟粥以供佛飯僧”。到了清代,雍正三年(公元1725年)世宗將北京安定門內國子監以東的府改為雍和宮,每逢臘八日,在宮內萬福閣等處,用鍋煮臘八粥并請來喇嘛僧人誦經,然后將粥分給各王宮大臣,品嘗食用以度節日?!豆饩w順天府志》又云:“每歲臘月八日,雍和宮熬粥,定制,派大臣監視,蓋供上膳焉。”臘八粥又叫“七寶粥”,“五味粥”。臘八這一天喝臘八粥這一習俗的來歷,是和佛陀成佛的故事有關的。因此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云:“臘月八日粥,傳自梵王國,七寶美調和,五味香糝入。”

西寧臘八節并不喝粥,而是吃麥仁飯。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,與牛羊肉同煮,加上青鹽、姜皮、花椒、草果、苗香等佐料,經一夜文火煮熬。青海傳說中說,農歷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,成道前有牧羊女獻乳糜,用香谷及果實造粥供佛,那粥就是麥仁粥,成了后來青海的“臘八粥”。后人根據這種做法,在青海人的飲食里造了這味飲食。也開始在餐館里流行。
臘八蒜
臘八蒜
臘八豆腐

臘八面

麥仁飯
西寧臘八節并不喝粥,而是吃麥仁飯。臘月初七晚上將新碾的麥仁,與牛羊肉同煮,加上青鹽、姜皮、花椒、草果、苗香等佐料,經一夜文火煮熬。青海傳說中說,農歷十二月八日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,成道前有牧羊女獻乳糜,用香谷及果實造粥供佛,那粥就是麥仁粥,成了后來青海的“臘八粥”。后人根據這種做法,在青海人的飲食里造了這味飲食。也開始在餐館里流行。